自戰(zhàn)國至清代孔子對人們的影響
顧頡剛曾說:“春秋時的孔子是君子,戰(zhàn)國時的孔子是圣人,西漢時的孔子是教主,東漢后的孔子又成了圣人,到現在又愉要成為君子了……”顧頡剛說的“現在”是民國,至于我們的現在,則孔子似乎又要成為圣人了??鬃颖救?,對“圣人”的頭銜是敬謝不敏。他曾說“苦圣與仁,則吾豈改”,當子貢奉承他“固天縱之將圣,又多能也”,他又說:“吾少也賤,故多能鄙事。君子有多乎哉?不多也?!笨鬃拥某墒?,起點在戰(zhàn)國,兩大推手為孟子與荀子。孟子以孔子為集大成的“圣之時者”,荀子則以其為“備道全美”之“圣人”。究其實質,乃是要借賦予孔子圣人地位,來維護儒學在多元競爭的思想格局中的強勢。不過,在戰(zhàn)國時期儒學并未成為官學,也不具備壟斷地位??鬃又馔酰D折點在西漢董仲舒發(fā)端的“獨尊儒術”。如林存光所言,西漢儒者塑造的孔子形象,乃是偏重其“外王”之功,借以實施大一統(tǒng)帝國政治與文化的整合。其后的緯書作者,更進一步將孔子帝王神怪化,連外形都搞得稀奇古怪,號稱有“四十九表”,什么洼面、河目、??凇⑴4?、齙牙、龜脊、虎掌云云,總之就是怎么不像個人樣怎么弄。
魏晉南北朝期間,儒學漸微,釋道二家風行,孔子哲時輕松了一些年頭,不過司馬氏宣稱以孝治天下,供的牌位還是孔氏的。抵制隋唐,儒學仍未復興,但以漢語的“道統(tǒng)論”和李翱的“復性說”為轉關,漸漸啟發(fā)了宋以后的“成圣”理論。宋明道學家所借重孔子的,與西漢恰成反面,不再是“外王”,而是“內圣”。漢儒塑造的孔子是受天命為帝王制作立法者,宋明道學家則更推崇孔子的傳道之功,并使其成為絕對真理的人格化偶像。孔子不再只是帝王師,而且活在每個人的心目中。所謂“學為圣人”,實際上是將自己完全交出云,交給孔子這個“老大哥”。但有幾人能將自己真正完全地交出去呢?于是道學之末流,不免淪為“假道學”。至清代,執(zhí)政者倡導的是宋學,民間的主流卻是漢學??鬃釉谇宕悬c像“虛君共和”中的“虛君”,雖仍是孔廟中吃冷豬肉的老大,實際上卻被架空了。官方推崇的是二程、朱熹,民間膜拜的是鄭玄、孔安國??鬃拥男蜗笠赐ㄟ^程朱被顯現,要么通過鄭孔被顯現,其真身更加隱晦。